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视野 > 正文

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已达18项

2022-07-19 23:55:35   栏目:环保视野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7月18日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项目负责人曾对此作过明确界定:“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它不仅是杰出的景观,对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与以往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更加注重人地和谐的活态的、复合型遗产。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15年出台了全球第一部专门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可以说,系统地开展保护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摸清家底等工作,我国是第一个。

在此次大会举办前夕,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知中国农业农村部,中国的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

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从15项增加至18项,居世界首位。

通过梳理我国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记者发现这些项目不仅成为点亮世界农业文明的璀璨明珠,也为全球生态农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的魅力。

见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简单地说,就是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地处浙南山区,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青田先民创造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生态系统,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青田县稻鱼共生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占全县20多万水稻田的约1/4。稻鱼米的价值也实现了翻两番,每亩价格超过万元,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青田模式”,打通了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目前,稻鱼共生模式已经走出青田,被国内20多个省市借鉴,形成了整个产业链条,带动了农民增收,释放了农遗价值,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于2010年6月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总面积约54700公顷,开垦历史已有1300多年。哈尼梯田拥有独特的灌溉系统和奇异而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为一体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也是如此,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毗邻广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多丘陵。当地侗族是古百越族中的一支,曾长期居住在东南沿海,因为战乱辗转迁徙至湘、黔、桂边区定居。虽然远离江海,但该民族仍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稻鱼鸭系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生长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获稻谷与鲜鱼,长期传承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现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我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今年新入选的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始建于元代,总面积21万亩,石堰长度近万里,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数百年来,这一系统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确保了山区恶劣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还创造了山地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功能性突出

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功能性,是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标准。

陕西佳县古枣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总面积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佳县有着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视为人们的“保命树”“铁杆庄稼”。枣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水土和养分等生态功能。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在生态功能方面也很突出,具备显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我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有早期居民狩猎和游牧生活。该系统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等多样的生态景观。当地牧民现今依旧坚持传统游牧生活,通过不断转场放牧,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畜牧产品稳定供应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得到保障。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地处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早在3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农田、河流、民居、寺庙与周边的山林和草地互相映衬。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扎尕那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里独特的生态区位促进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独特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又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并赋予农业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在这方面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江苏省中部地区里下河腹地的兴化自古地势低洼,湖荡纵横,历来饱受洪涝侵害。当地先民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渐而形成一块块垛田,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湖荡沼泽之中堆土成垛,垛上种田,既能抵御洪水又能使地貌秀丽。垛田大者两三亩 , 小者几分 、 几厘 , 垛与垛之间四面环水各不相连,形同海上小岛的台状高地。垛田物产丰饶,别具特色,该地区目前约有6万多亩,分布在垛田、缸顾、李中、周奋 、西郊、林湖、沙沟等乡镇,核心区是垛田镇万亩垛田和缸顾乡千岛菜花风景区,成为我国湖荡沼泽地带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学”上下功夫,在“比”上树典型!项城分局“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走深走实
下一篇:烈日下水气协同强攻坚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