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视野 > 正文

全球首次的江豚“添丁”直播,究竟有什么意义?

2022-07-10 23:56:13   栏目:环保视野   来源:中国环境   点击:

‍‍全球首次的长江江豚“福久”直播生宝宝你看了吗?

其实,江豚大家肯定不陌生,毕竟“微笑天使”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圆滚滚的脑袋上永远上扬的嘴角,让人看了就一眼爱上!此次为期三天的江豚“添丁”直播,让屏幕前的网友时刻关心着江豚妈妈和宝宝的安全。

那么,为什么会直播江豚产子的过程?直播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江豚宝宝降生后会发生哪些变化?中环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武汉市禁捕办副主任王文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以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

长江江豚保护与新媒体宣传方式的“花式碰撞”

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也是江豚由海入江进化历程的唯一见证物种,同时又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鲸类物种之一。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目前,长江江豚已属极度濒危物种。

为了让公众进一步了解和保护长江江豚,新华社湖北分社、中科院水生所、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等共同发起“见证长江江豚分娩”科普公益行动,面向全球首次公布长江江豚分娩全过程,共同见证 “国宝添丁”的神圣时刻。

江豚妈妈“福久”在武汉白鱀豚馆。图源: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为什么会选择直播江豚产子的过程?有什么意义?王克雄解释,“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17年的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旗舰物种江豚的种群数量仅约1012头,这次中科院水生所首次公开江豚分娩全过程监控视频,既能使公众直观地了解江豚繁育、生长的全过程,同时也尽可能做到减少江豚繁育过程中人为干扰的影响,从而使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关心、保护江豚,共同保护江豚的栖息地,使江豚成为长江武汉段的‘常客’。”

“欢迎小久久”“江豚为什么一直转圈圈?”……直播过程中满屏的疑问与祝福可以看出大家对此次江豚生产十分关心。

“7月5日—7日,江豚分娩直播活动过千万网友观看。据不完全统计,江豚成功分娩相关媒体报道,微博,抖音等阅读点击量超过五千万。”王文高介绍,此次直播活动过程中,话题 #江豚宝宝F9C22你好#登上微博热搜榜第43位,武汉同城榜第1位。同时,共有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广播电视台、长江日报、湖北之声、中国环境报、九派新闻、极目新闻以及知乎、微博、抖音等数十家媒体及平台进行了报道和跟发。

主人公“福久”和“小久久”目前的状态如何?

7月6日,中科院水生所首次公开“福久”诞下新宝宝的全过程监控视频,这头小江豚的出生是人工繁养长江江豚取得的新成果。郝玉江介绍,妊娠以来,“福久”食量稳定增长,每天最大进食量可达3公斤至4公斤,为了满足孕豚妊娠期的营养需求,科研人员为“福久”增加了新鲜的饵料鱼,并补充了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物质。

6月27日16时,“福久”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呼吸间隔变短、漂浮等行为,同时训练员发现其生殖裂区域出现有色液体溢出,科研人员随即启动24小时监护,并做好了相应预案。当天19时35分许,幼豚尾鳍娩出,经过约2小时的分娩过程,幼豚于当晚21时35分左右顺利娩出,编号为“F9C22”,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小久久”。

图片

直播截图

郝玉江表示,“这次的分娩过程非常的顺利,‘小久久’非常的健康,特别是娩出时尾鳍粗壮有力,具有很好的活动能力。”

“在最初的24小时里,能否成功吃到奶对江豚宝宝的生存至关重要。”郝玉江介绍,江豚妈妈“福久”此次是第二次生育,“小久久”娩出后,“福久”展现出很强的母性,一直积极主动跟随看护幼豚,诱导幼豚深潜水与之伴游,在母豚的积极引导下,幼豚终于成功找寻到乳头并吃到第一口母乳。

江豚宝宝出生后会经历哪些变化,什么时间可以进食鱼类?郝玉江说道,“‘小久久’出生七八天以后,会出现一次持续一周左右的全身性蜕皮过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淡水环境。此后2个月半月到3个月时,幼豚可以尝试吃小鱼补充营养,进入混合影响期。直到6个月后基本可以断奶,主要通过进食小鱼来获取营养,同时在这个阶段会从江豚妈妈那里不断学习各种生存技巧。”

人工繁育是江豚保护重要的方式之一。郝玉江博士表示,目前江豚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等,就地保护是根本目标,迁地保护是重要组成,人工饲养主要是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在人工环境下饲养江豚,了解江豚的生长繁育规律和环境需求,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提供指导。这次小江豚的顺利生产,离不开长期以来对江豚繁殖规律认识和研究,下一步还要加强对江豚繁育生存的系统机制的研究。特别是这次出生的“小久久”是一个女宝宝,也为江豚繁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江豚人工繁育的过程会有风险吗?郝玉江解释,“江豚的人工繁殖过程实际上并不像我们看到的如此简单,充满了许多风险。人工养殖的环境较为狭窄、繁殖过程中的种群数量比较少、饲养中的食物来源比较单一,特别是江豚的繁殖期一般在夏季(5月—8月)、受到夏季高温的不确定影响,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这些都可能导致繁育过程的中断。哺乳期,既要保证母豚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健康,能够为幼豚提供充足的乳汁;也要避免幼豚对母豚的过度依赖,适当地引入新的种群环境,在此后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帮助幼豚逐渐成长独立。”

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都有哪些?

过去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使长江流域工业化日益严重,船舶运输持续增加,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江中,使得长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不仅如此,大量的非法捕鱼行为,也让江豚的食物资源匮乏,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据武汉禁捕办资料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在20世纪九十年代,约为2700头,其中宜昌至武汉段约为500头,武昌至长江口约为2200头;至2006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其中长江干流约为1250头,鄱阳湖流域约为400头,洞庭湖流域约为100至150头而至201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骤降至1040头左右,其中长江干流约为500头,鄱阳湖约为450头,洞庭湖约为90头。

但近些年,随着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不断落实,多年未见的江豚又频频现身。

微博截图

199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于湖北省石首市,建立了首个淡水豚类迁地保护区,即天鹅洲保护区,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第一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

截至2015年,我国已经在长江干流段建立了7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个、市级1个,而鄱阳湖和洞庭湖各1个,分别为省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

图片

图源:武汉禁捕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江豚保护措施、机制不断完善。2016年12月,原农业部印发《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提出“基本维持干流和两湖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相对稳定,自然种群的衰退速度明显下降”等目标。农业农村部2018年7月发布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情况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虽仍未改变,但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

2020年11月,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庆市长江江豚保护条例》,《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首部保护长江江豚的地方性法规。

2021年1月1日零时开始,《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规定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随着长江大保护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部分珍稀旗舰物种大幅衰退的趋势初步遏制。今年以来,长江江豚屡屡现身,宜昌、武汉、荆州、南京、镇江等地均有江豚出没,种群数量之多、出现频率之高让人振奋。有专家表示,江豚现身反映出长江、汉江禁捕工作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小型鱼类(江豚饵料)的增多,为江豚回归提供了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千里挑一!环保“特种兵”嗅辨师用鼻子给污染“定罪”
下一篇:河南赌赢了山东?这事儿喜闻乐见!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