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常识 > 正文

风沙劣势如何转化为生态优势?记者在山东夏津摘着桑椹找到了答案

2023-06-05 00:06:40   栏目:环保常识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小时候听家里长辈说,以前这里都是沙丘土堆,家里种的庄稼也蒙上了厚厚的沙土。可打我记事儿起,这里就是桑树成荫,每到这个季节椹果便挂满枝头,慕名前来采摘的游人数不胜数。”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内的一处凉棚下,来自夏津县苏留庄的闫登武一边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新摘的椹果,一边回忆着夏津的生态之变、美好生活之变。

别看闫登武今年快60岁了,但是摘起桑椹来,体力不输年轻人。闫登武告诉记者,从2008年起,他和家人们就在这4.5亩的地上种起了桑树,每年椹果丰收季节,能够为家庭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

 

闫登武与妻子正在采摘桑椹。

 

在这片土地上,与闫登武同样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每天清晨来到自家的园地采摘桑椹,傍晚披着夜色回到家中,用鲜美的椹果和辛勤的劳作迎接着四海八方的游客和订单批发的大商户,家家户户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带领他们过上幸福日子的,还要归功于夏津的生态蜕变。

一场从古至今的生态突围战:把风沙劣势转化为生态优势

夏津,是山东省黄泛区的典型代表。

黄泛区,系黄河历次决口、泛滥、冲淤而成,盐碱、沙化土地较多,包括冀中、冀南、鲁北、鲁西、豫北、豫中、豫东、皖北、苏北等地区北至天津南达江淮,涉及5省110个县(市)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耕地720万公顷,人口达8510万。

在历史上,黄泛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耕植条件严重恶化、人民生活贫穷困苦。

夏津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是两省三市五县交界处。县域面积达882平方公里,有着高、坡、洼、沙相间分布的地貌特征,其中风沙区面积2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3%,占德州市风沙区面积近50%。再加上夏津春秋易旱多风、夏季多雨,自古以来水土流失问题就较为明显。

在夏津,一直流传的“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民谣是对夏津曾经水土流失、风沙漫天的真实写照。

不破不立,为了让百姓摆脱风沙困扰之苦。从古至今,夏津逐渐探索出一条把风沙劣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的出路。

清朝康熙十三年,朱国祥来到夏津做知县,在黄河故道出巡时,他发现此处遍野荒丘、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于是建议多种果树“可以免风灾而裕财用”;随后,他又号召种植“包袱地”,即“凡较平整之沙地,四周种树,中间种庄稼,可获高产”。

而在长期与风沙作斗争的过程中,夏津人民发现桑树生命力旺盛,其根系发达、根深可达4米,在干旱、半干旱以及荒漠地区也能顽强生长,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树也成为夏津风沙区治理的首选树种。

在当地百姓纷纷植桑造林下,夏津土地也开始稳定出产,风沙漫天的现象也得到根本好转,在清朝中叶,夏津桑树林已是郁郁葱葱一片,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

来到新世纪,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告诉记者,作为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夏津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围绕乡村振兴,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新模式,实现了生产条件变好、生态环境变优、产业发展壮大的叠加效应。

据夏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隋荣霞介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近年来,夏津县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夏津县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预算拿一块、经营主体出一块、社会资本投一块、受益群众集一块等形式,建立起了政府资金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治理保护项目投资1.88亿元。

夏津,通过对风沙的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充分发挥桑椹的产业价值:生态优势可以变成发展优势

漫步在夏津县城,每隔十米就能看到一处简易的摊铺,摊位上的桑椹果、桑椹干、桑叶茶、桑果酒琳琅满目,路过的行人不由自主地驻足欣赏购买。摊主欣喜地告诉记者,没想到不起眼的桑椹果也能变成“宝”。

 

村民们正在挑拣桑椹。

 

生态环境变好的夏津,家家户户的园地里都种满了桑树。每年桑椹挂果的时候,村民们都充分享受着“吃桑椹的自由”。但在前些年,大量的桑椹除了让村民们过过嘴瘾以外,吃不完的桑椹也只能任凭其掉落在地上,直至腐烂。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就算把桑椹从树上摘下来,但是由于桑椹不好存放且销量不高,以前从中赚不到什么钱。

 

太高的桑树,村民们采用打的方式获取桑椹。

 

如何充分发挥桑树的价值、吃干榨净桑椹果的价值?成为摆在夏津全县面前的难题。

这时候,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成为夏津的不二选择。

在夏津县委县政府的统筹谋划下,夏津县各个村庄办起了合作社。每年丰收季节,村户们收获的桑椹,除了将一部分销售给游人和果贩后,剩下的大部分都交给合作社统一处理。合作社收购回来后,对桑椹进行深加工,把桑叶、桑果、桑枝、桑根、桑树皮等做成椹果酒、椹果食品、桑叶茶等产品,再对外销售。

根据价值核算,原本一公斤只能卖几块钱的鲜桑椹,经过加工后一公斤的价值可以达到50元,每个村民每年便可增收7000元左右。

合作社只是桑椹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想要让夏津的桑椹产业走出夏津、变成品牌,还需要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

据介绍,目前,夏津县的尚品源、东方紫、卡洛斯等桑类企业,年加工椹果能力可达2万吨,桑叶可达1000吨。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目前拥有桑果各类加工企业13家,传统加工作坊近20家,年加工各类桑果产品干6000余吨,桑黄500公斤,销售区域已覆盖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新鲜采摘的桑椹。

 

光是留住了游客的“胃”远远不够,夏津县还在把游客留下来上下足了工夫。

在夏津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夏津各村挨家挨户把自己门前屋后打扫干净,开办起了“农家乐”“特色民宿”。记者路过闫登武家所在的后屯村的一家农家乐时,店老板欣慰地告诉记者:“每年椹果成熟时,店内一天能接待200多名游客,我们现在都不用出远门务工了,就能实现家门口就业。”

苏留庄镇后屯村党支部书记田光波介绍道,现在,后屯村共有1444户、3144口人,人均1.5亩桑树。通过发展桑产业,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

“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时不时都会去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内的古桑树群腹地看看,那里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那6千多亩古桑树群里面,有一颗1500年历史的桑树还在源源不断地为我们创造价值,站在古桑树驻足欣赏前也似乎在提醒我们夏津人要不忘前人栽树的初心,同时也鼓励我们奔向美好生活。”夏津县水利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和记者分享道。

 

1500年历史的古桑树。

 

夏津生态蜕变之路:为全国黄泛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经验

2022年12月2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为推动黄泛区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

夏津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理之路,把风沙劣势转化成了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演变成了发展优势,在全国黄泛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道路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5月31日,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山东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全国黄泛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夏津举行。

论坛现场,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宁堆虎认为,发明在夏津的“包袱田”,一直沿用至今,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风沙防治技术。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让大家进一步强化对黄泛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的认识,提升黄泛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为有效应对黄泛区水土流失风险、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夏津的成功经验,正是认清了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好,把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农业发展才能有稳固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在统筹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同发展上存在观念差异、资源约束与优先级、技术进步与适用、利益相关者协调、短期与长期目标的平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认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同关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地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平衡两者关系,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相互促进”的观念,让公众认识到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当然,水土保持工作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们分别作了《水土保持碳汇内涵、作用机理与测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清洁流域构建》《沙产业助力黄泛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土壤调理剂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中作用》《水生植被阻力特性与泥沙输移机制》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为各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新思路。

论坛主办方认为,通过对夏津治沙经验的学习和对黄泛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探索和思考,对助力打造黄泛区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标杆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的征程上,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发展,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读图丨重庆:绿色建筑开满“花”
下一篇:PM2.5年均浓度再创新低,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