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常识 > 正文

依托资源优势,贵州娘娘山蝶变成“金山”

2023-02-20 00:07:25   栏目:环保常识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啪嗒”一声,清晨8点,索道闸门被打开,穿着工作马甲的谢红莉站在售票前台,准备接送今天的游客去往娘娘山,观赏普古云海。

谢红莉是贵州省盘州市普古乡人,外出打工多年的她听闻舍烹村娘娘山的发展后,毅然决定返乡工作。

“嫁女不嫁舍烹郎。”谢红莉告诉记者,因为地处偏远、山路难行,舍烹村曾流传着这样的俗语。

路烂、地黑、衣脏,是谢红莉回忆多年前舍烹村时说得最多的3个词。

由于当地盛产煤炭,曾一度“矿区相挨,黑炭连片”,矿洞开采与煤灰扬尘,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了影响。

“以前开玩笑说,我们乡里的路很先进,都装了‘轨道’,一条条黑黢黢的烂泥煤路,经过摩托车碾压,自动开垦出一条条‘轨道’。”谢红莉笑着说。

2012年,盘州市大力号召“黑”转“绿”的新政策,大批洗煤采煤的人员走出煤矿,普古乡亦是如此,村民们陆续转投到农旅开发的新路子上。

第二年,随着娘娘山景区的开工建设,当地群众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展娘娘山湿地公园试点建设

外出多年的谢红莉在一次春节回家时,发现家乡已今非昔比,“村民都盖起新房,沥青路修到了家门口。”

舍烹村的娘娘山,正被省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娘娘山的湿地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有效保护着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地独特的生态功能,被誉为“珠江源头不可多得的水塔”。

从成都来六盘水探亲游玩的赵洪飞一家驱车来到娘娘山,他们在谢红莉的引导下坐上了前往山顶湿地公园的缆车,一路上可以看到日出、飞瀑、云海、峰林和湿地。

“万峰拔地起,绝顶入青云。自在喧嚣外,高洁不染尘。”在娘娘山顶峰鸟瞰八大山,百余平方公里的山海峰林尽收眼底,被地质学家称为“窝头状锥峰”的山峰绵延至目力以远,堪称巍然奇观。这一切,让众多游客和赵洪飞一家人一样,对当地的自然风貌赞叹不已。

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连片分布着4万余亩的泥炭藓沼泽湿地,其森林、竹林与嫩绿的泥炭藓、金发藓相间相伴,是贵州弥足珍贵而又神奇的湿地景观。

泥炭藓是苔藓植物中比较特别神奇的类别,它们可以储存超过自身体重20倍重量的水。娘娘山瀑布的形成,依赖于这看似不起眼的泥炭藓。

“自2013年开展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盘州市进一步厘清了湿地公园保护红线,制定了《娘娘山保护与管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措施,坚持严格红线界定、严格科学监测、严格保护制度、严格管控措施、严格监管执法“五严”并重的工作举措,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严守湿地与森林生态保护红线,确保以湿地主体的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全力以赴抓好娘娘山保护管理工作落实,切实保护了高原泥炭藓湿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盘州分局的负责同志说。

2013年底,经贵州省林业局批准建设娘娘山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工作。2017年,娘娘山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获批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娘娘山景区更受到关注与保护。

相关部门严格划分了实验区和生态旅游区,并控制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强度,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在旅游高峰期采取措施对游客进行分流,避免了景区超载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包括泥炭藓沼泽、草本沼泽等湿地类型,娘娘山景区已是一个集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景区。

走生态延伸型发展新路

一条在保护中进取的“生态延伸型”新发展路子,在普古县逐渐清晰起来。

生态延伸型,顾名思义,即以扩容提质为核心,围绕生态产业基础,进一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推动大生态与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大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青山绿水是普古乡的第一宝物”,在普古乡街头时常会看到类似的标语。

普古乡以舍烹村的娘娘山为示范点,通过运用生态延伸的方式,探索总结出契合当地实际的“三变”改革经验,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通过在娘娘山创新“1+8联村党委”发展模式,形成“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打造舍烹、播秋等多个旅游村寨,带动4.2万人创业就业,累计带动3.6万人脱贫,占盘州全市总脱贫人数的30%。

近年来,盘州市以最严厉的制度、最严格的措施践行“两山”理论,保护娘娘山的生态环境。

2013年,经中共盘州市委同意,创新地将舍烹、新寨、播秋、水坝、卧落、厂上、嘎木、天桥等8个村党支部和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组建成六盘水市第一家联村党委,围绕“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早一点现代化”的目标,推出了支部、合作社、产业和驻村干部4个“1+8”模式。

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资源不均、发展不平衡、民生改善缓慢等难题,走出一条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新路子。2018年,娘娘山联村党委、舍烹村党支部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表彰。

“我们响应政策,深入推广“1+8联村党委”发展模式,形成了“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打造舍烹等多个旅游村寨,带动4.2万人创业就业。”贵州娘娘山温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综合部部长张驰表示。

2012以来,普古乡以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特色养殖、会务培训、餐饮住宿、民族文化开发8种产业为支撑,将联村8个村的土地、水面、林地等资源整合起来,结合各村特色亮点,按照“一村一特”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业。

如今,普古乡8个村共种植水果2.18万亩,已建成13个景点项目,组建布依族、彝族民族歌舞演出队并开设“双语”党课,打造625户特色民居。

据调查统计,普古乡8个村合作社累计带动4105户11016人,其中1117户3962人脱贫,产业核心区舍烹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26600元,其他7个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2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21年18000元。

通过践行“三变创新·山水化金”的“两山”转化模式,在娘娘山腹地有区别地按“重点保护核心区、适度利用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生产生活区”原则,积极探索高原湿地生态延伸型的新发展生态路径。

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湿地资源保护到产业发展,从产业与市场、产业与群众利益、产业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也让娘娘山这一方人更自发的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将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娘娘山蝶变成富饶的“金山”

赵洪飞一家在下山的路上,走进街边的农家特色小吃店,“欢迎欢迎,我们这有苞谷粑、糯米鸡、乌洋芋,看看你们想吃点啥?”舍烹村村民杨柳芬热情接待着顾客。

杨柳芬一边在锅中夹出冒着热气的苞谷粑,一边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年游客多了,生意也好,他们下山时正好饿了,就来店里坐坐,品尝我们这的特色小吃。”据了解,杨柳芬的家人还种植着一个蓝莓园。

乘着六盘水市转型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依托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资源优势,娘娘山景区陆续开发出白雨洞、花嘎大麻窝、万万峰岭、农业科技观光园、天山飞瀑、银湖水上乐园、蓝莓及刺梨观光采摘园等景点,并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小超市等90余家,同时,当地积极发展刺梨、蓝莓、猕猴桃种植,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5000多人就业创业。张驰说,娘娘山景区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完善业态,提升品牌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凉都有座娘娘山。

普古乡娘娘山蝶变成富饶的“金山”,真正实现了湿地绣绿水、“三变”化“金山”,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作为彝族和苗族为主聚居的少数民族乡,普古乡从前的发展较为落后,盘州市以娘娘山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为抓手,对周边湿地缓冲区和生产生活区的进行旅游与农业并重发展,通过“三变”模式的引领,“山上湿地生态保护,山下百姓抱团发展”,形成了“土地变股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护绿变补偿、农业园区化、农旅产业化、工作上班化”的共享格局。

这种省级政府强力推进、地方政府创新落实、原住居民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生态延伸型“两山”转化减贫模式,有效地弱化了原住居民过度开发高原湿地自然资源获取利益的冲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具有可借鉴、可推广性的范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读图 | 温岭市叶家洋河支河,河道保洁员打捞漂浮垃圾忙
下一篇:生态环保如何助力一季度经济“开门红”?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