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常识 > 正文

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有望种群重建

2023-03-31 00:07:34   栏目:环保常识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3月28日,是中华鲟保护日。

长江鲟作为中华鲟的“好兄弟”,近日也迎来重大喜讯: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开展的“长江鲟野化繁殖实验”取得重大突破,此前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时隔23年后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发交配产卵,并在同一环境下,成功孵出大量长江鲟幼苗。这为长江鲟实现自然繁殖、恢复重建野外种群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此,记者采访了“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实验”负责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

人工繁育的长江鲟也能野外自然产卵

提及此次实验,杜浩非常兴奋。“实验之前,我们也是悬着一颗心,没想到这次会这么成功。这证明了我们构建的长江鲟自然繁殖环境需求模型是正确的。”

成功并非偶然。杜浩自2003年就踏上研究和保护中华鲟、长江鲟的科研之路,实验能取得重要成果,与他长期积累和跟踪研究密不可分。“为此,我从长江头跑到长江尾,几乎转遍了整个长江干流。”

杜浩表示,从2016年开始至今,在国家自然基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支持下,累计重复实验30余次。他说:“自然繁殖的生态环境需求模型是在室内获取的,水温、水位都是可控的,但是在野外还有更多的干扰因素,水温有1.5度日变幅,水位有1米左右日落差。因此,实验能不能成功,心里也没底,只有看到产卵的那一刻才知道,我们成功了!”

长江宜宾江安段属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传统栖息地和产卵场。

近年来,长江鲟以人工繁殖为主,通过增殖放流恢复种群。但是,长时间以来,长江鲟都没有成功实现野化,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任何自然繁殖的迹象。

杜浩说:“放归的亲鱼接近成熟的个体,有1.2-1.5米长,我们几年后跟踪监测发现,在长江底有其他鱼类产卵,就是没有长江鲟产卵。”这让包括杜浩在内的长江鲟科研保护人员感到失望,差点没了野外重建种群的信心。

这时,“人工繁育的长江鲟是否具备野外繁殖的能力”引起广泛讨论。这也会影响长江鲟未来的保护决策方向。

而近日“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实验”带来的好消息,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工繁育的长江鲟”可以进行野外自身繁育。“这充分说明是由于长江鲟所生存的环境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导致野外繁殖失败,并不是鱼本身有问题,我们放置的亲鱼具备繁殖本能。”杜浩说。

从室内到野外,最终目标是大江大河

多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江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2022年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杜浩介绍,2000年以来,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停止;2007年开始在长江流域开展长江鲟增殖放流;2016年,在室内模拟实验条件下,首次实现了长江鲟仿生态繁殖成功;之后,我们重复测试,这是开展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研究的基础。

据了解,这次实验是在长江宜宾江安段天然水域中进行,科研人员将20尾雌雄成体长江鲟放入空间大小为45m³的人工产卵巢内,在人工调控水流速度、模拟产卵河床环境的基础上,引导长江鲟在长江天然水域进行交配受精和自然产卵。

杜浩表示,此次实验是从多年来的室内仿生态繁殖成功走向野外自发交配产卵繁殖,跨出了恢复野外种群极为关键的一步。“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意义,这一步跨出去很关键,因为找到了以后栖息地修复的方向。既然人工创造的实验条件可以诱导自发交配产卵,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为长江鲟在大江大河中实现自然繁殖创造出更广阔的条件。”

显然,实验结果离恢复野外重建种群,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现在只是成功诱发了产卵,但是范围比较小,有些卵漂到产卵巢外面后,不再适合繁殖孵化。”杜浩说。

谈及今后计划,他说:“将继续优化繁殖需求模型,对长江中上游的栖息地进行筛选,挑选出与模型类似的区域,调研水流、水位、河床底质等,提出修复和改造产卵场具体方案和措施,希望尽快实现长江鲟在大江大河中的自然繁殖和自然种群重建。”

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有望实现

在我国长江流域,生物种群规模非常大,其中已知鱼类高达400多种,而稀缺生物种群更多。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生物,也在该区域分布。长江鲟,也叫达氏鲟,就是其中的一种生物。

 

“实际上,我们对20多个中华鲟历史产卵场进行了水动力学模拟测试,在此基础上才提出了长江鲟产卵需求模型。”杜浩表示,长江鲟的自然繁育实验对其他类似物种,尤其是中华鲟拯救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中华鲟研究专家表示,据监测,从2017年到2022年,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连续6年未发现自然繁殖,这表明其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而中华鲟属于洄游性鱼类,物种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2018年,农业农村部就曾发布《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分为近、中、远3个阶段目标。按照行动计划,在2030年前,长江鲟将有效补充野外资源量,实现自然繁殖,并达到一定规模、保持稳定,完成近、中期目标。到2035年,长江鲟资源恢复和种群重建将获得成功,届时栖息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呈稳定和上升趋势,形成稳定、可自我维持的野外种群。

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也是为了让更多的生物种群逐步恢复,让长江生态系统更健康。长江十年禁渔的利好窗口期,加上开展持续性增殖放流,都有利于长江鲟实现自然繁殖,有望恢复自然种群。

此次长江鲟在天然水域自发交配产卵并成功受精,证明了长江鲟人工群体成熟个体在野外具备自然繁殖能力,为下一步全面恢复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杜浩认为,长江鲟野外种群的重建只是时间问题,有望长江鲟不再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丽唐山建设行动方案印发实施
下一篇:原创评论: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