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网友的留言说明什么?

2022-12-28 23:54:48   栏目:专题报道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12月23日-24日,一个重要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一个悠悠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从遥远的农耕文化中走来,正大步流星走向未来。要让我们的国度更加美丽和强盛,就必然要理解当下,读懂农村。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叩问,中国的农村有哪些变与不变?面对新形势、新生活环境,乡村振兴的方向在哪里?而这样的答案,竟然在人们的留言中,呼之欲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人民网发布了《一图读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报道下方,出现了这样一些留言。

 ea0390e5a4a88c221abb5873524c517.jpg

网友留言截图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保护生态环境”等词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而往往一个现实问题难以回避,那就是“空心化”。

曾有一句流行语录——“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之路上,本该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青壮年却远走城市、留下老弱妇幼的“空心”农村,何解?

唯有千方百计支持乡村创新、发展,唯有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才能让城乡人才双向流通,让农村的青壮年回归乡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带动乡村振兴。

有人问:产业如何才能振兴?来看一组来自全国各地的报道:

曾经的浙江省下姜村“穷脏差”。现在的下姜村与周边24个村抱团组建“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连接,打造“共富联盟”,培育旅游培训、红高粱、中药材、农特产品4条特色产业带。2021年,下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6959元,是2003年的14倍。

曾经的青海省大通县,被村民形容“村里有个垃圾山、臭水沟”。而现在,大通县在全国率先出台县级立法《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乡村产业振兴促进条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2022年,该县实施农业生产发展项目37项,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形成“大通牦牛”“老爷山蔬菜”等农产品品牌,有效带动群众走上了发展特色种养致富路。

曾经的黑龙江省宏升村污水垃圾随处一泼,村里环境让人直皱眉头。近年来,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型,成立合作社,建设食用菌速冻加工、腌制加工生产线,走“种植基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2022年,合作社带动长期就业人员30人,人均年收入将超过3万元,合作社有望实现收入200万元。

……

这些乡村的变化,无不是通过先从保护环境入手。整治好村容村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产业振兴才有了发展的底气和基石。

一个宜居宜业的农村,才能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才能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许多网友在留言中提到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过去,提起经济发展,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卖资源”,而“卖资源”往往伴随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这样的惨痛代价让人明白,以资源置换经济的道路,再也行不通。

现在,无论是靠山吃山,还是靠水吃水,都有了“新吃法”,“卖风景”“卖空气”成了新风尚。

“卖风景”“卖空气”的背后,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守好生态的底线,就是守好发展的底线。

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在耳边回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变为现实。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不断擦亮农村的绿水青山,扎实解决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交出了靓丽的答卷。

“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投入258亿元,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为重点,支持各地新增完成15万个行政村整治,累计完成整治19.5万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3左右,村庄环境明显改善。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绿色安全的食物、舒适的人居环境,每一项都与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息息相关。

守生态底线、抓绿色发展、促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网友留言中,高频词“农业强国”也印证了这一观点。那么,什么是“强”?

“强”体现在两方面,“硬件”和“软件”都要强。

从“硬件”来说,主要包括农民的生产场所及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其中涉及耕地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护好耕地,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等建设,有利于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给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农村硬件方面建设,逐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在“十三五”期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积极成效,土壤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对于耕地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源头整治”和“安全利用”双管齐下,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930多个,不断推进工矿污染源头整治,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在“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年,要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做强“硬件”的同时,更要兼顾“软件”。

从软件上来说,环境美了,保护的意识也就提高了。随着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美化,乡风文明建设也随之提升。物质和精神齐头并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便能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热爱乡村,认同“乡村文化”,记得住“乡愁”,在乡村“宜居”有获得感,才能书写更多“乡村巨变”。

互联网是一座桥梁。在网友的留言中,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些留言表达了大家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强烈期盼,更表达了人们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殷殷期待。

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相信,在新征程上,成千上万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一笔一画逐一勾勒成现实,我们一起见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8866米!四川盆地最深直井纪录被刷新
下一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分论坛二:新时代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