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常识 > 正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滨州交出壮美“绿色答卷”

2022-10-02 21:14:03   栏目:环保常识   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山东省滨州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京津冀“2+26”通道城市和环渤海“1+12”城市的叠加市,坚决抗牢政治责任,落实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开创了滨州生态文明新纪元。

十年来,400万滨州人民坚决扛起污染防治的使命,历经二轮次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圆满完成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55项重点目标、386项重点任务,2020年新旧动能转换列全省第1名;2021年第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评估列全省第2名。先后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等称号。

十年治污攻坚,十年砥砺前行。400万滨州人民用勤勉务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书写着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滨州华章。如今的滨州,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土更净了、环境更美丽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气质滨州”,蓝天白云常伴

“白天望得见蓝天白云、飞鸟盘旋,晚上观赏到繁星闪烁、星空灿烂。”这是滨州人民对良好生态的共同追求。

近年来,生态美图频频刷爆滨州人的“朋友圈”。纯净湛蓝的天空,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既视感,从十年前的“霾之痛”到今天的“滨州蓝”,市民们纷纷点赞:太治愈了!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滨州市锁定“煤、气、尘、车”四大主要污染源,扎实开展工业污染防治、扬尘治理、秸秆禁烧等各项工作。抓住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关键环节,真抓实干、笃行不怠。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关停268万吨违规电解铝产能,主动向外转移203万吨合规电解铝产能;整合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70万吨;压减粗钢产能183万吨;关停焦化产能390万吨。

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累计关停燃煤机组53台、装机536万千瓦;3234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完成清洁取暖改造76万户;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风力发电37.1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8%;太阳能发电2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1%。

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投资95.29亿元推进“公改铁”,规划中的四条铁路专用线已全部建成投运,年运输量为4972.6万吨,可替代柴油货车155.39万辆;国二及以下老旧柴油货车全部清零,累计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7820辆。

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方面,推进工业炉窑整治、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14个特色产业集群完成综合整治,调整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范围,企业排放标准持续加严。

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滨州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统计,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40微克/立方米;优良率达到67.1%,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要求;重污染天数也由2013-2014年秋冬季的68天,减少到2021-2022年秋冬季的0天,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传输通道城市中唯一一个未出现重污染天气的城市。2022年上半年,滨州市PM2.5、PM10、SO2、NO2、CO以及综合指数均实现两位数改善,改善幅度在全省均处前列,考核成绩列全省第1位。

“水韵滨州”,碧水清源长流

美不美,看江河水。

近年来,博兴县麻大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湖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生态资源快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抢手货”。湖里的苇草、蒲草经过村民巧手,变身款式多样的编织品,卖向世界各地,让这方水土上的百姓吃上“生态饭”,成为滨州水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滨州市开启了治水史上大建设、大治理、大保护的新时期。投资16.38亿元开展潮河、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及孝妇河“五河同治”,秦口河综合治理再加5.4亿元;推动雨污分流改造319.31公里,投资14亿元新改扩建及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6万吨/日;对115条河流1379个入河排污(水)口排查监测、创新实施标准化建设,通过二维码进行“身份证”式管理,实现入河排污“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36个横向生态补偿断面完成资金兑付,激励上下游、左右岸治污积极性。

水环境质量提升,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群众尽享生态魅力。7月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通报,对全国23个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进行表彰,滨州市是其中之一。

十年来,滨州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正在加速形成。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大幅削减,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从“消劣”到“消Ⅴ”,小清河、徒骇河、马颊河等河道水质提“优Ⅲ”。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18个省控及以上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其中,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54.5%,为历史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改善率高达22.05%,列全省第2位,全国第7位,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见成效、见民意、见特色的水环境治理成绩单。

“净土滨州”,青葱绿地常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相对于大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更为隐蔽。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市聚焦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更新确定15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涉危固废企业1553家纳入统一监管,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对1147家企业、1055处重点场所开展起底大排查;完成4家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12家化工园区或聚集区及73家化工企业及周边区域地下水调查;实现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100%全落实;严格落实“净地”供应制度,会同自然资源部门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700余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作为标志性战役之一,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对推动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滨州市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435个村、农村黑臭水体95处;积极推进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2022年4月,滨州市正式入围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十年来,滨州市练就了土壤风险防范“金钟罩”、打出了危险废物监管“组合拳”,真正为人民群众守护好了一方“净土绿地”。

“醉美滨州”,生态美景永驻

一座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一定是既有高楼大厦,也有山水风光,既有繁华喧嚣,也有诗情画意。

“西榭花语,诗情画意。”是近年来滨州市民最大的感受。

94公里蜿蜒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滨州“海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独特的人文风貌。作为黄河下游一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滨州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样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明珠城市”“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黄河小街湾、黄河农事园、黄河植物园;实施94公里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造林42.8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1.9%。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十年来,滨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圆满完成《滨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政府决策制定、重大工程规划选址优化等提供快速、有效支撑;编制《滨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深化林长制改革,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完成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19万亩、退化林修复1.3万亩;建立重大项目库,储备生态保护类项目59个。湿地保护总面积达到264.45万亩,列全省第4位,小开河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

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滨州生态文明领域的根本性变化、历史性成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滨州用十年的破釜沉舟,完成了美丽蝶变。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国之大者。滨州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高颜值”转化成“经济高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最是橙黄“林”绿时,湖北秭归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结合,实现景美民富
下一篇:节后新一股冷空气接力而来 华北东北雨雪大风齐登场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