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常识 > 正文

田垄乡间实干家,美丽乡村践行者——记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刘俐

2022-07-06 23:42:18   栏目:环保常识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稻禾述清风,鱼翔浅湖间……初春时节的南京,清晨还微微犯冷,除了正在忙碌春耕的农民外,此时的刘俐也正在田间忙碌着,“我们现在要用取样的土壤,回去做土壤地膜残留监测。”

她不是农民,却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兄弟姐妹们整整摸爬滚打了28个春秋。她不是教师,却每年都要将废旧农膜回收相关的法规政策送进千家万户。作为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俐在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中,一个人充当多个角色。她用实际行动证明,柔弱的肩膀也能扛起铁的担当。

为农助农,用坚守诠释无悔青春

农膜是塑料的一种,虽然“限塑令”在许多地方已经展开,但农业生产暂时离不开农膜。

“农膜不仅可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还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刘俐介绍,但随着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膜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废旧农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白色污染”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继减化肥减农药之后,“减塑”成为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任务。

“在南京,地膜覆盖作物种类繁多,规模化覆盖面积少,导致农膜回收无法进行大面积机械化处理。”面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刘俐经过多方查阅、收集、整理国家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深入领会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结合多年来与土地“打交道”的工作经验,起草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

同时,刘俐也意识到,当下农膜回收工作基础依然薄弱,如何提升农民对于废旧农膜回收的意识才是关键。

为让基层农户对农膜回收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刘俐将相关资料制作成通俗易懂的课件,向全市各区广大农户开展宣讲,详细讲解废旧农膜危害,解读相关政策,使农业生产者更加深入了解废旧农膜回收的重要性,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膜等农业投入品。

还绿于田,汗洒大地育金秋

“每年春耕前,农收后,我们都要对土壤进行地膜残留监测。”刘俐介绍,通过获取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覆膜年限土壤的地膜残留量,逐步建立土壤地膜残留监测数据库,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当下农田地膜污染现状,进而为加强地膜残留污染的监管、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对全市的土壤进行地膜残留监测并不容易。运动鞋、休闲装、公文包是她工作的标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首先要进行采样点布设、挖取样方、筛选地膜、收集后清洗称重等。”刘俐说,有的地膜碎片只有一块钱硬币大小,但对她来说都是一组珍贵的数据来源。

户外取样结束,数据分析更为重要。出报表、做统计、写材料……由于长期埋头于数字和文字堆中,她过早地患上了老花眼。

除此之外,为及时跟踪了解学兄弟省市工作动态、政策、措施,了解国际国内相关前沿技术研究发展状况,她查阅资料,撰写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与挑战》《南京市废旧农膜处置情况》《关于将地膜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理的建议》等多篇调研报告,反映现状、剖析问题、提出建议,为全市下一步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提供参谋。

心系热土,用创新闪耀别样光彩

“由于全市各区所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所以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中也要‘因地制宜’。”刘俐深入基层,了解具体情况,积极寻找各区当前面临的工作难点,在工作上帮助他们找问题、想办法,助力各区回收工作齐头并进。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南京市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建成170多家回收站,形成区、街、社区三级回收网络,各项绩效评估指标均获满分。”谈起这些,刘俐如数家珍,目前农膜回收率均超过90%,提前达到南京市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并推广新型收工作模式。

减少农田白色污染,刘俐认为仅靠回收废旧农膜还远远不够,在做好“减法”的同时也要做好“加法”。

在技术方面,刘俐探寻农膜减量替代路径,引进了被称为土地“白色污染”终结者的全生物降解地膜。

“全生物降解膜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完全被降解为无害的物质。”刘俐说,分别在水稻、蔬菜、茶叶等作物上组织开展新型膜的适应性试验,进行与之相配套的农艺技术和措施的研究,并总结了水稻全生物降解膜全程湿润栽培技术。2021年,全市探索进行全生物降解膜示范点工作,点位面积达1万亩。“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面积,将此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刘俐表示。

入行28年的刘俐始终在田间地头沉淀着自己心中的执着信仰。“现在只要我走进田间地头,捧起热土,心中还是会燃起初入行业时的热情。”刘俐说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6月多地降雨偏多,是否与气候变暖有关?
下一篇:国家气候中心:今年盛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