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环保视野 > 正文

昔日“心头病” 今朝“心头好”

2021-06-29 23:27:34   栏目:环保视野   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

南宁投入逾360亿元系统治理,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焕然一新

 

  图为南宁市宾阳县沙江河整治后的美景。 南宁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朝阳溪自发形成了南宁市最早的花鸟市场,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但热闹的背后是当时朝阳溪里满是垃圾,水又黑又臭,蚊虫多……”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朝阳溪附近的市民李梅告诉记者。谁能想象,眼前这水清岸绿、飞鸟追逐的地方,整治前竟是一片臭水沟,是老百姓的“心头病”。

  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韦好鹏介绍,为让朝阳溪重焕生机,南宁市秉承“全流域治理”的理念,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的要求,进行综合整治,将其打造成兼具休闲和防洪功能的带状生态公园,并依托朝阳溪西关路段打造西关夜市街区。昔日市民掩鼻而过的地方,如今景观优美,成了人们的休闲好去处。据悉,待今年朝阳溪连畴村附近河道的景观提升工程完成后,朝阳溪将和那考河湿地公园一样,成为南宁市的美丽名片。

  累计投入逾360亿元治理黑臭水体

  南宁简称“邕”,是座因水得名的城市。母亲河邕江穿城而过,18条城市内河纵横交错。

  《南宁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项目前期普查报告》显示:全市建成区有13条内河共38个河段属于黑臭水体,总长度99.4公里。2015年,南宁市启动污水直排口整治,从污染源入手,向“城市顽疾”黑臭水体宣战,全面开启黑臭水体治理新征程。

  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吴智介绍,为集中治水力量,打破“九龙治水”格局,南宁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长担任指挥长的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同步设立综合协调组、工程前期和用地保障组等专业分工工作组,采取“市主导、城区负责、部门统筹、企业挑重担”的组织方式展开攻坚,高效审议、协调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做到大事不过周、小事不过夜,形成全市上下治水行动“一盘棋”。

  面对黑臭水体治理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艰难形势,南宁市所有城建项目为治水工程让路,确保每年有约20%的城建资金用于治水工程。南宁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自筹资金、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项目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自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开始以来,南宁市累计投入资金逾360亿元。

  污水处理厂建设跑出“新速度”

  如果污水处理量赶不上污水产生量,河流黑臭问题便无法根治。吴智说,为快速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南宁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跑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6个新建污水处理厂从规划、选址、设计到开工建设用时不到100天。2020年,12个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部按计划通水试运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3万吨/日,超过全市日均自来水供应量,可以满足现状及未来几年的城市污水处理需求。

  如何解决污水处理厂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工程推进一组小组长全修道告诉记者:“我们从把好方案设计关入手,做深、做细项目方案,切实减少修改环节,加快方案确定进程。优化审批流程,设置行政审批专员专窗,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实施网上预受理和‘容缺受理’服务机制,同步办理施工许可、林地占用、绿化迁移、道路挖掘、建筑垃圾消纳等手续,对污水处理厂项目推行全链条式行政审批,尽可能缩短前期审批时间。”

  南宁市按照“最大限度减少扰民、降低征拆成本、加快征拆进度”的理念,开展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征地拆迁、房屋征收与用地保障攻坚。3年内完成征地15505.29亩,完成房屋拆迁1310480.31平方米,有效加快了污水处理厂等水环境治理项目落地进程。

  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恢复水体生态系统

  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南宁市在全国较早探索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的内河流域治理项目——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南宁市通过先抓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再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把“纳污河”变成了湿地公园,得到广泛认可。

  由此,南宁市开始转变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将那考河生态治理模式复制应用于城市内河综合整治中,使其从“末端治理”“只治水里”转向“全过程治理”“水陆同治”。

  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工程推进二组小组长黄夕洳介绍,2019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的沙江河流域治理项目是南宁市以那考河为模板实施的第二个流域治理项目。这一项目建成自治区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经湿地生态净化后向主河道上游补水。

  南宁市对17个重点黑臭河段进行“对症治理”,编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对位于那考河、沙江河下游的竹排江茅桥湖至邕江出水口段也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系统治理。2020年1月,竹排江黑臭水体系统治理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的典型案例。

  让家门口的好水留住乡愁

  南宁市西乡塘区苏卢村村口的黄泥沟是自然形成的一条狭长排水渠,是村民到市区的必经之路,也是心圩江12条支流之一。过去,沟里淤泥堆积,生活污水直排,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每到雨季,河道行洪不畅造成黑水反涌,经常漫过河岸灌进村里。因此,黄泥沟成为南宁市重点整治的38段黑臭水体中污染较为严重的一段。

  走进苏卢村,放眼望去,沿河房屋都做了抬高设计,不仅地基比一般乡村房屋高10多公分,从路面走进堂屋,还要上三四级台阶。“即使这样,以前七月至八月雨季时只要连续降雨超过3小时,家里就免不了被黑泥水泡。我们也不轻易开窗,避免成群的蚊子和臭气涌进家里。”居民苏艳妃家就在河岸边上。她告诉记者,村子紧邻市区,但黄泥沟的糟糕环境“吓跑”了不少租客。村里房屋一、二层很长时间处于空置状态。

  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心圩江项目现场推进负责人雷永文说:“虽然黄泥沟只有3公里,但周边民房林立,古树众多。为确保居民楼房安全,保持乡村风貌,我们仅图纸就修改了不止3遍。”工程在拓宽河道时,绕开了村里的百年老树,并利用拉伸钢板桩巩固河床,防止水土流失。经过悉心整治,黄泥沟与上下游水域贯通,防洪等级提升至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

  “现在,黄泥沟已经变成没有黄泥的生态河道。今年的雨季我们安然度过,还吸引了许多房客入住。”苏艳妃说。

  黄泥沟的蝶变是心圩江综合治理的喜人成果之一。作为南宁市流域最长、支流最多、服务人口最多的内河,心圩江整治河段流域面积48.66公里,流域城镇人口有22.8万人,每天排放生活污水7.2万吨。为此,南宁市综合治理心圩江河道17.93公里,在其上、下游建设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万吨,并规划预留3万吨/日的拓展空间,建设综合性绿道21公里,为心圩江流域长治久清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留原有古树,并保护性地开发铜鼓坝遗址,重点打造四大主题园区和三大活力园区,构建群众休闲、活动场地,使当地群众守得住儿时记忆,留得住历史乡愁。

  经过1800多个日夜的勠力攻坚,截至2020年底,南宁市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昔日一条条黑臭小河沟,如今蝶变美如画,成为老百姓家门口“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休闲娱乐公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展绿意愈浓 江山如此多娇
下一篇:枣庄两百余座破损山体迎来“生机”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