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企业视窗 > 正文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山东下好先手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地起势

2022-07-31 12:13:42   栏目:企业视窗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今年夏季,我们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在东平湖繁殖成功,目前已发现18个家庭、多达134只幼鸟,在此落户的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超过了346只。”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湖畔,青头潜鸭养护观测站负责人陈昌伦向记者介绍青头潜鸭从候鸟到留鸟的生态变迁;

“这种小鱼叫中华鳑鲏,是自然水域中清洁水体的指示鱼种之一。目前,其种群在小清河里大量出现,充分表征了河道水质的改善提升。今年以来,这处点位一直保持着地表水二类水体标准。”在小清河睦里庄断面,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计珍告诉大家,小清河已彻底告别“小黑河”;

“以前生活污水只能到处泼,又招苍蝇又招蚊子。现在厨房、水台、厕所都接上了管道,脏水全部收集处理去了,里里外外都干净清爽,进进出出的心情也特别好。”在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刘集东村,村民热情地介绍起村居变化,展示生态宜居新生活……

一条条河流变清变美,一处处水面百鸟翔集,一座座村居焕发生机,这是黄河两岸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的生动写照,也是山东省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最美诠释。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黄河生态行 共筑安澜梦”主题宣传活动,记者与采访团一行深入企业点源、河流断面、湖泊湿地、村落民居,感受黄河山东段环境治理的诸多变革,倾听生态环保的好声音、好故事,看一路美景,听一路欢歌。

生态美——

治污攻坚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自古以来,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山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管言明介绍,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坚定扛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把加强黄河生态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动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从细从实从快抓好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黄河滩区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工作,组织实施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等,努力为黄河战略落地起势贡献山东力量。

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和黄河流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围绕东平湖环境整治,泰安市持续开展清网净湖、菹草清理、清违拆障等九大攻坚行动。

东平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其林介绍,近年来,全县累计清除东平湖周边违法建筑447处,清理网箱网围12.6万亩,湖水水质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3类水质。连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今年更是将1600万余尾鲢鱼、草鱼、蟹等品种投放入湖,不仅达到“以鱼养水、以鱼净水”的效果,更为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随着东平湖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提升,东平湖成了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吸引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此栖息。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也相继前来“安家落户”。

一渠清水,绿荫夹岸,盛夏的小清河风姿绰约,水清河畅。作为济南市民心中的“母亲河”,小清河的水质状况,牵动着上千万人的心。

曾经,因济南市建成区污水直排、雨污混排、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等问题短板,城区每天有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小清河,导致流域污染严重,小清河一度成为“小黑河”。

近年来,济南在全市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小清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各部门、各区县纷纷签订污染防治“军令状”,封堵入河排污口、推进雨污管网提质增效、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站)、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清理修复河道生态……一项项举措压紧压实、紧锣密鼓,推动小清河水质连续跃升,水生态得到有效恢复,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宜游”的目标。

“小清河两岸66家工业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取缔非法“散乱污”企业7190家,8家小清河流域涉水企业转型为绿色工厂,排入小清河的工业污水从6万吨/日左右减少至不足0.5吨/日。投资3.7亿元,对小清河城区段30公里河道进行生态清淤。分批对全福河等16条河道进行再生水补水,增加小清河支流生态基流。”李计珍对记者说。

如今,小清河水环境质量得到彻底改善,实现由“黑”到“清”的嬗变,为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环境容量,有效提高了环境承载力。

产业兴——

凝聚绿色发展动能,生态产业如火如荼

去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亿元村名单,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店子镇、锦秋街道湾头村上榜。这些村镇走出各具特色的产业振兴富民之路,与当地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蜕变,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密不可分。

在博兴县和淄博市桓台县中间,有一处明晃晃的大水面,波光粼粼,草木丰茂,生机盎然。桓台百姓称其为马踏湖,博兴群众更喜欢叫麻大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这处湖泊萎缩严重、生态功能丧失殆尽,两岸群众不禁痛心叹息。经过十几年的治理修复,2018年以来,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明显好转,湖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湖泊蓄水能力从300万立方米增加到2500万立方米,湖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

环境好了,湖水清了,湖区的苇草、蒲草等生态资源,快速成为乡村振兴的“抢手货”。其中,以湾头村为代表的湖区村,成为博兴县草柳编的发源地,也是目前的主产区。

从湖区收割的蒲草晾干之后,经过村民巧手编织,变身款式多样的编织品,桌椅板凳、坐垫鞋帽,小篓小筐、屏风门帘,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借助电商东风,这些草编工艺品通过物流卖向世界各地。每年,仅从湾头村加工制作的草编工艺品就有近4亿元的销售额,让这方水土上养育的能工巧匠因生态改善和辛勤劳动而过上幸福新生活。

在湖区南岸,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致富。桓台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强介绍:“这两年湖区环境越来越好,吸引来一大批企业投资入驻,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也火了起来。生态种植、文创产品、农家乐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生态产业如火如荼。”

百姓乐——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生态红利惠民富农

位于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的蓑衣樊村,三面环水,有4000余亩的生态自然湿地,湖塘星罗棋布,蒲苇满地,荷叶连天。近年来,蓑衣樊村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依托生态禀赋,释放生态红利,实现惠民富农。

以“黄河风情、湿地风貌”为发展思路,蓑衣樊村相继建设了东方红会议室、人民公社大食堂,配套蓑衣客栈、荷香码头游船、湿地观光采荷、稻田钓蟹等旅游项目,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旅游村。如今,村里已有高标准农家乐24户、民宿18户,农家乐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民宿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

以蓑衣樊村为中心村,常家镇成功创建山东省“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目前正推进建设总投资14亿元的蓑衣樊提升改造项目、罗曼园婚礼主题综合体项目、黄河淤背区百里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全国“两山”基地。

在齐河县赵官镇大徐家村,当地在乡村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努力将“美丽村居”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村庄变身为景区。目前,村里已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吸引社会资本400万元,对村内100余处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建成精品民宿12套,推出以“黄河农耕”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态,逐步形成了北部休闲采摘、中部垂钓民俗、南部田园综合体的特色产业布局体系。

聚焦乡村振兴,齐河县整县制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统筹县域内村庄屋顶、闲置土地、坑塘等空间资源,统一实行租赁开发。每安装1块光伏板,向村集体支付38元的推广、维护费用,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群众年均增收千元以上。

黄河水,黄河情。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市县镇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幅环境优美、产业振兴、百姓安居的生态画卷,在黄河两岸徐徐铺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赤水河全流域共拆除退出197座小水电
下一篇:佛山绘就高质量发展“绿色标尺”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