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擦亮生态底色,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福建“田园良方”点绿生金

2021-06-15 23:33:14   栏目:专题报道   来源: 中国环境报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近年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始终把乡村生态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两个攻坚战”,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点。

  系紧“责任链”,环环紧扣抓振兴

  “以前,生活污水三天两头漫到村道上,脚都不敢踩下去。现在不仅污水集中处理,村庄也更美了,住在城里的小孙子一放假就吵着要回来,爷孙关系也更亲近了。”谈及村庄环境的变化,武平县象洞镇光彩村村民谢发荣不禁露出了笑容。

  一座小村的变迁,折射出福建千百万农民对生态振兴的热切期盼。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始终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绿盈乡村建设为主要抓手,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持续推动政策支持重心、项目布局重心、社会帮扶重心向重点地区倾斜,集中优势兵力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战。

  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生态振兴纳入党政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地方责任。印发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从15个方面发力推进生态振兴。建立厅领导挂钩联系帮扶制度,定期“点对点”对接、“面对面”会商,实地解决当地绿色发展的难题。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把项目信息搬上“云端”,把资金使用管在指尖。依托生态云平台,建立项目全程管理和追溯系统,精准查找项目实施薄弱环节,及时调度指导,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资金管理“一盘棋、一张图、一本账”。

  资金项目在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主动对接、积极指导,对专项资金分配和监管、项目实施管理等情况实行清单化管理。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实地勘查项目现场,审阅项目相关材料,完善从明责、履责到追责的全链条,确保项目资金花在“刀刃上”。

  聚焦“更精准”,上下一体齐发力

  作为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生态振兴这盘大棋要在何处落子?

  从“纸面”到“地面”,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将脱贫攻坚任务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持续倾斜支持。2018年以来共安排下达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27.13亿元,助力原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一系列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让广大农村群众在脱贫中谋发展、生态里奔小康。

  山水林田湖草,一个也不能少。对闽江流域的14个原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及农地生态功能提升等“五大重点工程”,从源头确保脱贫地区生态安全。

  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之一,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村庄人居环境,让百姓住得舒心。组织实施保障“百姓源头饮水安全六个100%”工程和农村“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工程,从“划、治、建、管、防”5个方面着手,打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铜墙铁壁”,确保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不仅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更要激发广大民众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资金导向机制,以水质论英雄,调动上游地区保护流域水环境的积极性。2020年,原扶贫开发重点县小流域Ⅰ类-Ⅲ类水质比例达98.6%,比2016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保护生态资源,就是创造致富资源。福建省重点扶持老区苏区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等碳汇项目,优先支持脱贫地区碳汇进入市场交易。累计形成碳汇林面积108万亩,交易额近4000万元,实现“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的有机统一。

  打通“两山路”,绿色红利惠民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Ⅰ类-Ⅲ类水质比例100%,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还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谈及生态振兴的成效,龙岩市武平生态环境局生态建设与水环境监督股股长石裕兴掩不住内心的兴奋。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守好一方青山、一汪绿水,收益也随之而来。

  又是一年花开时,福建省福鼎市佳阳乡的天湖山上,一簇簇翠玉丛中的杜鹃花,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佳阳乡党委书记何晨旭感受真切。借助帮扶资金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佳阳乡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福鼎白茶等产业,全乡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

  在明溪,依托项目资金实施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在促进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持续打响了“绿海明溪·观鸟胜地”旅游品牌,“生态观鸟+森林康养”每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年增收入近亿元。

  生态振兴,富了口袋也富脑袋。转变,不仅体现在乡村面貌的改变和农民的增收上,人们的观念也在变。

  在泰宁,大龙乡角溪村“河长制+合作社”模式,不仅让全村106户村民重拾久违的清水绿岸,获得了渔业养殖的入股分红,对向河道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也从原来的不管不问到现在的碰到必管。纷纷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戴起“河长”的帽子,挑起“管护”的担子,形成了全民参与治水的强大声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福建省把生态振兴抒写在八闽大地上,镌刻在发展的旗帜中,不仅实现了“乡村脱贫”到“美丽经济”的蝶变,也为希望的原野绘就了收获的金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常务会议
下一篇: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全球适应 中心理事会2021年度第一次会议 2021年06月18日作者:来源:中国环境报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