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环境观察网!
环境观察网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全国“两会”检察公益诉讼立法议案建议持续增加,最高检将展开研究

2023-03-01 00:07:49   栏目:专题报道   来源:中国环境APP   点击:

检察机关树立“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理念,促进行政机关发挥主动纠错机制作用。2017年7月—2022年底,全国共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58.4万余件,行政机关诉前阶段回复整改率达到99.8%。

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做好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新闻发布会,据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介绍,2022年,公益诉讼检察来到全面推开五周年的重要节点,公益诉讼检察进入了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新案例

光污染防治进入地方法规

璀璨的灯光点亮城市,也影响了一些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部分商户的户外电子显示牌(LED显示屏)、灯箱、灯带等照明设施夜间亮度过高;在灵石路一厂区,照明设施距地面约5.2米,对夜间驾驶车辆的司机造成干扰,市民多次投诉一直未得到解决。

2021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静安区检察院)对上述问题予以立案办理。

由于光污染属于新的环境污染类型,现有法律法规中对行政机关的职责规定较为笼统,目前相关领域行政执法仍处于起步阶段。

为凝聚共识,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于2021年11月23日召开“城市光污染治理研讨会”,邀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市照明学会、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及相关行政机关参加。通过研讨会商,各方一致认为要加大对光污染问题治理力度。当天,静安区检察院向职能部门代表公开宣告送达了检察建议书。经督促整改,涉案6个问题点位的照明设施有3个被拆除、3个调低亮度至限定值以下,已符合技术规范。

2021年12月,此案承办检察官受邀参加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修订《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专家座谈会,为加强光污染防治立法建言献策。2022年8月1日起,新修正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新增了防治“光污染”的内容,成为我国首部纳入光污染治理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在2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此案被作为2022年度“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之一发布。这批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有矿山地质环境、电捕蚯蚓、整治酸洗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处置、大气污染等。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典型案例涵盖的范围事项更加拓展丰富,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标本兼治、推进系统治理更具广度、深度。

新理念

以诉前程序促进行政机关主动纠错

张雪樵介绍,2018年以来,最高检党组坚持理念引领实践并总结完善,形成了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理念。

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检察机关通过加强对公益损害问题的监督,助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共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各方面大力支持。

树立“诉前实现保护公益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理念,促进行政机关发挥主动纠错机制作用,以磋商、检察建议等非诉方式,督促协同行政机关开展前端治理,推动绝大多数案件在诉前环节得以解决。

树立“持续跟进监督”理念,强调从诉前程序到提起诉讼,再到判决执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持续跟进,把全流程整改效果的“回头看”作为“规定动作”,让受损公益得到恢复。

检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推进中国特色公益诉讼检察制度的发展完善。针对法律规定较为原则、办案实践中操作性规范不足的问题,完善办案规范;针对公益损害问题往往跨不同区域、分散治理效果不佳的问题,建立跨区划协作机制;针对公益保护协作不足的问题,加强跨部门合作机制;针对公益保护社会参与度、知晓度有待提升问题,创新社会支持机制。

胡卫列介绍,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相关案件39万余件,占公益诉讼案件总量的52.2%。特别是成功办理万峰湖、南四湖等一系列重大跨区域案件,助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治理“老大难”问题。

“这些生动的案例,说明了中国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好制度。既然是好制度,就要应用得更广、更深。”据张雪樵介绍,近年来,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的共识显著增强。全国“两会”明确建议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的议案建议持续增加,社会各界关于专门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23年,检察机关将在立法机关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对公益诉讼检察实践成效和问题的总结研究,邀请法学界、理论界更深入广泛参与检察公益诉讼立法研究,深化相关理论和制度研究,听取意见建议,更清晰把握立法的问题导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生态环境部再发信号:严打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
下一篇:生态环境部举行202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

最热文章

精华文章